鄉福首頁
183期 >
2003年3月
宣教的價值還需要進化
       陳文逸

 

我們教會這個星期的家庭聚會,正好查到門徒往耶路撒冷的路上,彼此在爭論誰為大(路九46-50;可十35-45)。主耶穌知道他們在想什麼,於是教導他們:「凡因我的名接待這小孩子的,就是接待我;…….誰是你們中間最小的,那人就是最大的」(路九48)。門徒看為高貴的,耶穌以為卑賤;門徒急欲爭取的寶座,耶穌認為那是末座。那些世人看不起的,俯就卑微的,祂卻看為尊、為貴。顯然我們的主,試著扭轉祂第一批學生錯亂的價值體系。

聚會中,陸續有人對這段經文提出分享及回應。其中一位全職同工說:「當我決定回來投入鄉村福音工作時,很多的弟兄姊妹質疑,為什麼到鄉村,不到大教會。有人對我說,閃亮的鑽石,應該放在明麗的舞台,才更顯出光輝」。這位同工後來說:「我就是有負擔來服事鄉下的百姓。還好我清楚神的帶領,不然都要受他們影響了」。記得也有一位鄉福同工提到,他們神學院的一位老師勸那些有心到鄉下服事的畢業生,最好不要去。

沒有別的原因了,鄉下沒有前景,何不選擇更能發揮,被主所用的地方呢?對類似的言論,我好像早有了抗體,已經見怪不怪了。如果我不是在鄉村,可能也會認為:「鑽石豈不該放在大富人家,怎好丟在陰暗角落!」。表面上,這是一個如何選擇服事工場的問題。但,選擇的過程,就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。

【價值】這個名詞的出現,一定是人類在長遠的社會演進中,體會到需要一種,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做判斷及選擇的指標。這種可以用來幫助做決定的指標就是【價值】。當我們選擇投資這個產業,而不投資另外一個;當我們選擇這個學校科系,而不選擇另外一個;當我們選擇走主的道路,而不走自己的道路,這當中都牽涉到價值判斷。在能力許可範圍,不管可不可以量化,也不管客觀或主觀,人總是選擇自認有價值的事物,甚至為它,不計代價的爭戰。

1964年英國為了工業發展,想要在一處偏僻荒涼的山谷,叫牛綠谷蓋一座水庫。這地方沒有人居住,也不利農耕,土地取得和遷移補償沒有問題,不過當地山坡上卻長著一種小小的植物叫提斯谷沙草,這是冰河時期留下來的稀有植物,也是英國全境唯一的生長區。在強調生產躍進的年代中,這種問題是一點都不會有掙扎的。像蚱蜢般的植物學家、環保團體終究是擋不住工業發展這個巨人。但是在公眾意識及環保價值的覺醒中,這件事讓國會很掙扎,經過很多的辯論,最後水庫是建了,但只能用百分之六的特種岩石區,因此提斯谷沙草至今仍在那裡欣欣向榮。當時的人說:「這是一場可計量的價值及不可計量的價值的大戰」。

台灣的核能發展史也是一樣。六、七0年代,在一連串外交挫敗的陰影下,興建核能電廠變成了台灣富強的盼望。於是核一、核二廠陸續成為十大、十二大建設中的要項。在強調經濟發展,缺乏價值論述及壓抑公眾意識的權威時代,整體社會看待核能發電可說是既興奮又期待。但才沒多久的時間,核四議題竟然在台灣的政局掀起滔天巨浪。核廢料如何處理,成為全民的夢魘。前陣子有立委,揚言建議政府用錢買下蘭嶼,做為永久核廢料掩埋場。這種二、三十年前看似可行的方案,在人權無價的時空,除了贏得輿論無情的圍剿,還幾近被唾棄。

好像扯遠了。提這些是想表達,許多不可量化的價值體系,是可以被發掘,啟蒙和提昇,然後成為世人關切及追求的焦點。基督徒或教會可不可能,提升聖經真理的價值,並引導、改變社會的價值體系。

初代教會,聖靈大大的工作,許多猶太教徒及外邦人紛紛加入教會。當時教會的發展,同時要面對猶太會堂及西臘諸宗教的排擠和挑戰,艱難不下於今日。雖然有些高層知識份子信主,大多數還是社會地位較低的百姓,教會的聲音還難登大雅之堂。但第二世紀末,情況慢慢轉變,初代教父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及俄利根,開創了一種新的傳統,或說一種新的價值。漸漸的,教會的神學理念和希臘哲學比起來,不再是低賤的。本來基督徒是被看不起的,慢慢變成被接受,被欣賞。教會文化也變成主流文化,最後被君士坦丁大帝接納為國教<更新變化的宣教,(華神出版),pp.253-254>。在歷史的洪流中,這種變化是緩慢,不容易清楚的描述,但它是有跡可尋的。這也不是什麼人的功勞,而是歷史的主在掌權。當然變成國教以後,又逐漸的腐敗,更是另一個當今教會要儆醒的課題。但我們要說,信仰的內涵價值,是可以被啟蒙,以致被更多人接受。

佛教的慈濟功德會,認清到人的社會是何等的需要【愛】,他們看到【愛】的重要,看到【愛】的價值,也喚起社會大眾注意,於是【愛】就成為慈濟的標籤。當然聖經中也強調【愛】,而且所有的恩賜中再沒有比【愛】更大的了。「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,並天使的話語,卻沒有愛,我就成了鳴的鑼,響的鈸一般。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,也明白各樣的奧秘,各樣的知識,而且有全備的信,叫我能彀移山,卻沒有愛,我就算不得甚麼……..如今常存的有信、有望、有愛;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」(林前十三1~13)。但是,近十年在台灣的社會,慈濟對【愛】的形象塑造,對【愛】能見度的提昇,都超過基督教會。所以幾年前,有人說:「要找耶穌基督的精神,要去花蓮的慈濟找」。未來如何向我們的社會更多啟蒙,提昇聖經中的真理價值,應是宣教一個可行的出路。

的確,讓事物變的更有價值,就會吸引世人的注目。當我們捲起袖子,準備好好用聖經真理來影響屬世的價值體系時,在這之前還有個更重要的功課,也是當年主耶穌要門徒學的──如何分辦世界及耶穌眼中的價值。

門徒不只一路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,爭論誰為大,到了離別的晚餐上,他們依舊吵吵鬧鬧,爭論到底誰是老大。顯然,他們還不明白「你們中間為首的,就要作眾人的僕人」是什麼意思?顯然,他們還不會從耶穌的眼中,找到真正的價值。二千年過去了,如果,今天主耶穌的門徒勸另一個門徒,不要去鄉下服事那一群被遺忘的羊;如果,我們還是認為鑽石應該放在亮麗的舞台,只因有更多的掌聲。顯然,我們還是不會從主耶穌焦急的眼中,找到什麼是真正價值。

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