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福首頁
277期 >
2011年1月
夜市人生 
      陳文逸
 

週六晚上,念小三的老四、老五急著要拿到他們每月的零用錢60元。媽媽不斷叮嚀要什一奉獻,還開出一個優惠條件,他們只要拿出6元,就幫他們投入10元。這不錯,地上出6元,天上記10元,投資報酬率很高。

當知道他們要零用錢是為了趕赴夜市血拼時,我希望他們不要亂買。在一陣討價還價後,只讓他們各帶20元。

不久他們回來,手上帶著幾瓶飲料,一進門就對著全家說:「羨慕吧!」媽媽比較敏銳,提高音量分貝:「20元可以買這麼多飲料,一定是地下工廠的!」接著大家一致圍剿:「那是垃圾食品!」;「這種飲料喝多了會變笨!」。他們照喝,還一副陶醉的表情。哥哥言詞的恫嚇,敵不過二小自身消費的慾望和滿足!

每週六晚的夜市,只能用人山人海形容。天一暗,附近的住家根本找不到停車的地方。因為就在樓下,幾個孩子喜歡到夜市逛逛:老三總是遮遮掩掩走私一些炸薯球回家,然後躲回房間;老二和老大有時買碗豆花,沒有久留,帶回家大大方方在餐桌上享用。從街道的人潮,從家裡小孩的行為,即使在冷冽的冬夜,夜市還是那麼迷人!


夜市文化

夜市是一種自由市場的供需平衡,生意人和消費者各取所需,各有所獲。夜市人潮愈多,愈有商機,愈吸引攤販。各式的小吃多了,也愈能吸引人,形成一種循環。

台灣的夜市已經成為一種文化。高達7成的國際學生認為夜市文化最能代表台灣特色 <中央廣播電台, 2009/9/24>。觀光局也順勢推展這種文化,舉辦夜市選拔,熱門的夜市就印在各地觀光導覽手冊。台北士林、高雄的六合夜市,都已是這類知名的觀光景點了。

經常有國外來的短宣隊來到鄉鎮,特別是年輕人,很喜歡逛夜市:當中有各樣的小吃、人潮,煙霧在燈光中繚繞。從他們的表情,可以看出是一種特別的體驗,甚至是一晚的享受!

在都市且具有觀光功能的夜市,因人潮的流動大,有比較多非常態性的遊客。對遊客,逛夜市只是旅遊行程中的一小部份。一般人不會每週都在旅遊,旅遊也不一定每次都逛夜市,也不會習慣性的啃著大腸包小腸!而且,這種具有觀光功能的夜市,不論環境清潔、食物品質,都會有較體整的規劃!而一般鄉鎮的夜市比較不具有觀光功能,流動的旅遊人口較少,常態性逛夜市的當地居民比較多,整體環境也比較缺少規劃!


夜市功能

在鄉鎮的夜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美麗的圖畫:某個家庭全家出動,停好車,手牽手過馬路,湧向夜市,埋沒在人群中。這種家庭的親子關係一定不錯,家庭功能應屬健全,在現今的社會難能可貴;另外,在傳統產業蕭條,就業困難之際,許多踏實且勇於面對生活的人,在冷氣團侵襲的寒風夜市,努力作生意,提供一家溫飽;還有,在物價漸漲的社會,夜市提供一般店面無法提供的多樣選擇及平價消費,這是美事一樁!至少,置身人潮當中,世界依然滾動,孤單暫時無法襲上心頭!許多人不管是購物、飲食或休閒上的需要,在夜市得到滿足。


70%太高

但是,學者提出:「台灣民眾選擇逛夜市,作為平日休閒活動者,其比例幾佔70%」<台灣夜市文化探討,潘江東>。夜市的確有許多社會功能。但,70%的比例太高了。

換幾種不同角度的陳述,感覺會更深刻。如果[民眾以吃塩酥雞,作為平日休閒者,比例佔70%],國人的健康早晚會出更嚴重的問題,立法院要常常討論如何提高健保費用;如果[民眾以打麻將,作為平日休閒者,比例佔70%],這就是賭博的國度了;或者[教會牧師以逛夜市,作為平日休閒者,比例佔70%],教會很難復興,連講道可能會有大蒜、香腸的味道!


吃的文化

如果仔細思考夜市的形成,主要就是吃,可以吃很多小吃。蚵仔煎吃完了,再吃個烤魷魚。魷魚吃完了,接著烤香腸。如果還有胃口,塩酥雞、臭豆腐也不錯。大型的夜市琳瑯滿目,但燒烤、油炸的食物還是居多。這類的食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無法處理的毒素,毒素和酸化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。自由基會破壞細胞,因而引起各種病變和腫瘤。一塊230公克(約八盎司)炭烤牛排會產生相當於600根香煙的致癌物質。飲食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!夜市成為一種文化,無形中也在形塑新一代的飲食習慣!


休閒的角度

另外,對一些生活充滿緊張壓力的人,放鬆、散心,僅是很謙卑的期待。休閒,很正常。不休閒,才不正常。而夜市也的確提供這樣的功能。但,這麼高比例的人以逛夜市為休閒生活,這顯示整個社會休閒文化的貧乏!

吃可以帶來滿足,這也是人很基本的需求。但如果說吃一碗蚵仔麵線,生命會帶來多大的意義可能有困難。口腔、肚腹的滿足需要顧及,但不能停在這裡。要從口腔的滿足,提升到心靈的滿足,生命可以追求更有意義的事。大學生在繁重的功課下,偶爾逛逛夜市,可稍稍舒解壓力,也會成為往後大學生活美好回憶的一部份。但是若有70%大學生常態性的逛夜市,以此為休閒生活,恐怕教育已經失敗了!

常態性逛夜市的人,表示他有空檔。運動、閱讀、有益身心的活動,都是好的休閒,比逛夜市更值得投資。另外還要講點洩氣的話,台灣的夜市,可以成為地方文化、觀光文化,但要成為可以輸出國際的精緻文化有困難!


福音的角度

最後,從福音的角度。每到夜市,人們好像從生活的牢籠解放出來,急於奔赴,並汲取一點放鬆或滿足。他們明顯的需要一個去處,需要休閒,或尋求平淡生活中更深層的滿足。文化和生活習性是慢慢形成,這些人沒有那麼容易從夜市轉向教會。但是教會如何看到人群的需要,進而滿足他們?

夜市常成為教會佈道的場所,因為有密集的人群。那裡有魚,就在那裡撒網。但教會如何從在大海中努力撒網,變成魚喜歡游進來的漁池!這任務艱鉅,但值得思考!


結語

夜市有它的功能,值得肯定!但從飲食習慣,從寶貴的時間運用,從休閒的品質,都有比夜市更好的投資。

我的孩子可能不同意我的看法,或許他們認為:「人老化的其中一個特徵,就是主觀、固執,不懂得享受人生!」但我還是認為,逛夜市偶爾可以,不值得常常去!


=== 請告訴我們您對本文讀後的回應 ===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