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福首頁
179期 >
2002年11月
鄉福工作區逐漸邁向自立的意義
       陳文逸

 

神國的進展

「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,黑夜睡覺,白日起來,這種就發芽漸長,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。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;先發苗,後長穗,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。 穀既熟了,就用鐮刀去割,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。」 (馬可福音四26-29)這段經文對神國進展有三個階段的描述,首先提到有人撒種,再來它是自然成長,最後是成熟收割。其他有關神國的比喻都談到共同的重 點,神國就像很小的種子,有一天會長成大樹,不然就是結實纍纍。辛勤撒種是我們的責任,有時黑夜漫漫,當黎明來到時,人卻希奇種子在發芽成長。

逆向操作

鄉福的事工,起初很小,進展又不容易,逐漸的往自立方向努力是很大的挑戰。宣教師,也是台南神學院教會社會服務學系系主任的練馬可牧師,在<神學與教會第二十三卷第一期>發表了一篇〔人口外移造成的沒落-台灣鄉村教會的處境〕的論文。內容提到在諸多的困境中,逐漸失血的傳統鄉村教會如何轉變及因應呢?首先:有可能把教會關閉;第二:結合二到三間地方教會成為一間;再來:一個牧師同時巡迴服事數個教會;最後,擴大對鄉村地區的投資,增進就業機會,便於留住鄉村人口(作者承認,這種探討性的建議方案,對某些人而言,消極性要大過於積極性)。

過去也有人建議我們,基層的事工這樣做很辛苦,可以考慮換另外一種做法,或先從次要的市鎮做起,再進到鄉村。提這些是要表達,在無法抵擋的產業結構變化及青壯人口外流的趨勢中,想要在沒有教會的鄉村建立教會,實在是一種冒險的逆向操作。但是,如果福音不能只停在中產階級,福音必須進到基層;如果要對我們所成長的土地負起福音的使命,怎樣的方式是最有深遠的影響?聽說很早期,警政單位為了省下經費,撤掉許多鄉村的派出所,改用巡邏車。沒有派出所,平時民眾有困難就找不到警員,因此警察和社區無法建立緊密的關係,最後連警員需要什麼情報,也找不到線民提供,治安反而不好。

鄉村教會建造的過程,也是吸取社區經驗及認識鄉民的過程。沒有建立教會,鄉村的福音工作就沒有根。換一批同工,就換另一種做法。儘管過去的經驗,在鄉村建造教會不容易;儘管看不見種子如何落在黑暗的土壤中,慢慢在那裡脫皮,甚至腐爛,但是聖經告訴我們種子發芽,地生出五穀是極自然的事。只要不停的撒種,神國必然進展。

以福音為存在的目的

因此我們要用百般的智慧來傳福音,帶領人信主。如果有一天鄉福不是以見証上帝的大愛,不是以領人信主為主要目的,這個團體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。每一個鄉福工作區如果不是以領人信主,見証上帝的大愛為目標,也可以早早結束,免得浪費神國資源。目前每個星期,我會用一天下午與同工一起出去逐家傳福音。有一次到了一個婦人的家裡。她知道我們是教會來的,就說:「我姊夫年輕時過逝,姊姊單獨扶養兩個幼小的子女。目前孩子長大了,她就開著小貨車到處賣衛生紙,其實主要不是做生意,而是傳道,帶領人到一貫道去得道……」我可以想像這位婦人是一村村的去傳道,賣衛生紙只是工具而已,既使很多人沒有興趣,她還是帶著親切的問候,邀請人到一貫道去。那基督徒呢?傳福音是不是我們生活的重心?教會是不是為了宣教而存在?

成立核心同工會

如果建立教會是鄉福不變的目標,教會的自立就是我們應該逐漸努力的方向。教會建造的過程,不單只是經濟上的需要,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同工起來承擔事工。要認同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,有責任參與建造,是神把我放在這個教會的,是神感動祂的僕人來鄉下傳福音,讓兄姊可以得著恩典的。教會不單是某某傳道同工的,更是 我們的,因此我們有責任投入。有更多人的投入,教會的事工及功能就會更齊全,教會就會更像一個教會,讓壓傷的蘆葦不被折斷,將殘的燈火不被吹熄,改變更多人的生命。全職的傳道同工也會有更多的時間祈禱傳道,牧養羊群。有一次外出去傳遞時,有位先生就回應說:「以前我們鄉下教會的草長得好高,就是因為沒有牧師,沒有人整理……」。弟兄姊妹,如果牧者只是在我們中間除草,這樣的教會有前途嗎?

當然地區核心同工更深的投入,就會有更多的期待,彼此意見也會更多,也一定會有衝突,我們必須整合出對整體更好的意見。這是教會前進必然的過程。我很羨慕長老教會,如果牧者離開,教會還是可以在長執的努力下前進。

在經濟方面,也盼望有穩定15人聚會的工作區,可以開始學習編列自己教會的年度預算,按照章程中《工作區經費使用的優先次序》編列預算,特別在傳道人生活費,各工作區有多少能力,就支付多少,不夠的部份向鄉福提出補助。同工勿須有壓力,鄉村福音事工進展不易,大部份基層信徒的經濟也不充裕,經濟上的自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。但是,觀念上我們必須轉變,傳道人的生活費是我們各自工作區必須承擔的,特別是在教會慢慢成長時,有多少能力就應支付多少,不夠的鄉福支持。而鄉福省下的經費,再找更多合適的同工,開拓更多的工作區。

去年七月,天下雜誌二十週年慶,邀請美國策略大師麥可波特來台發表演講,講題為《台灣該如何走出困境、提昇競爭力》,內容很豐富,其中他提到:「今天是危機也是轉機。危機是台灣民眾喪失信心;危機是我們逃避問題,選擇輕鬆容易的捷徑,像是貪圖廉價的勞力,出走到中國大陸去,而不肯從根本的策略及體質做起」; 也說:「我們一定要在心態上有所改變,停上要求政府再減稅,繼續減稅將會損害台灣的經濟體質。要改為要求政府,繼續將我們的錢拿去花在有助於提昇我們生產力和效率的地方。我會支持你!」(天下雜誌244期,2001.09)。反求諸己,是企業,也是鄉福不斷前進,面對各種挑戰的最佳方式。

得著屬靈的地業

雖然鄉村教會的建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談到自立也帶來些許的壓力,這卻是我們工作區所必須前進的方向。這幾年,神對約書亞應許的這句話「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,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」(約書亞記一3),一直在我的心中激盪。這是一句精簡,有力,人人都會喜愛的應許。但是當約書亞帶領百姓過約旦 河,面對的就是不停的爭戰,一生的爭戰。這和我們現實的生活很接近,我們是不停的面對爭戰來領受應許。不要小看自己微小、軟弱。在鄉村的教會需要我們興起投入,與傳道人一起配搭,並且領受「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,都賜給你們了」。我們到大埤,到七股就宣告那地就是我們的。宣教一直是神自己的工作,所需要的是有信心的人來承受這樣的應許。神的國只要有人用正確的方式撒種,會自然成長,以至收割的。

(本文講於10/26日鄉福各工作區年度核心同工培訓會,於台南縣尖山埤水庫)

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