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福首頁
268期 >
2010年4月
爭戰的人生--懷念魏德凱牧師 
       陳文逸

 

 

日前收到通知,今年七月滿九十歲,宣教近五十年的魏德凱牧師(Rev. Richard Webster),於2010年三月31日安息主懷!

地極就在附近

1986年的暑假,我參加學生時代的福音隊到了鄉福的滿州工作區。偏遠地區,幾位傳道同工努力工作的景象,印象深刻。於是開始訂閱鄉福簡訊,魏德凱牧師的名字愈來愈鮮明。一直還記得他的話:「基督徒要往地極去作見証!地極不一定在很遠的地方。地極就是福音還沒有到的地方,可能就在我們家附近!」

背景

魏德凱牧師出身貧窮,家庭五位子女中唯一的男孩。後來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研究所畢業。優秀的年輕人,家庭難免對他有期待。但有一天團契來了一位講員,講完後丟了幾個問題,第一:「你是否認為自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?」。第二:「你是否同意主耶穌給門徒的大使命,是把祂的福音傳到地極?」。第三:「你對大使命要作些什麼?」這三個問題,讓他輾轉反側。後來決定順服踏上宣教的路 1

1947年與妻子魏榮美(Lucille)抵達中國,輾轉到了四川。不久共黨佔據。大部份的宣教士都須撤出。他們夫婦短暫回到美國。1953年來到台灣,落腳台南。

台南學生工作

抵台南後,先投入大學生工作,且以未信主為優先。不久又延伸到高中。這段時間參與創辦〔校園團契〕,帶領過的年輕學生現在遍佈各地。不管帶職或全職事奉的基督徒,許多人深受他屬靈生命的影響。〔校園團契〕五十多年來美好腳蹤,宣教士點點滴滴的努力打下厚實的基礎。

不只向學生傳福音,現在〔校園〕重要策略之一的營會事工,最早可能也出於魏牧師。據校園簡訊的報導:「營會型態的工作,找得到記錄的資料,最早是1954年,魏牧師借了關仔嶺長老教會後面的簡陋房舍,舉辦小型夏令會。聯合性的大專夏令會,北部拔得頭籌,時在1955夏天」2。 而且營會的功能,魏牧師的見解常被校園同工引用:「學生即使整學期參加每週定期聚會,有時收穫還比不上密集參加一星期的冬令會或夏令會。這好比醃製泡菜,隔幾天才泡一兩個小時,怎麼醃也不會變成泡菜;如果一口氣醃個幾天,很快就入味了。」3 看重營會功能,大概也導致他後來創設橄欖山營地。讓許多年輕學子在那裡經歷神,建立信仰。

身體的折磨

當學生工作不斷擴展之際,1956年一月過後魏牧師被當時同是宣教師的蘭醫生診斷得了肺病。肺病需要休息。因此帶著三個孩子,全家回美國休養。待身體稍恢復,又回到台灣繼續服事。

差不多一年多後,魏榮美師母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當中得知患子宮癌。這是一大試煉,全家又得回美國陪魏師母接受治療。這段期間許多關心的人奉獻金錢,魏牧師夫婦就把這筆錢創設了現今的台南橄欖山營地。

癌症在美國得到很好的治療後,他們又回到台灣。但,不久又傳出魏師母得了肺癌,就這樣不斷與疾病搏鬥,來回奔波美國-台灣接受治療。最後於1963年7月17日病逝美國。一位美國人在自己國家病逝,遺體卻又運回台灣葬在橄欖山營地。她的身體永遠成為所深愛橄欖山營地泥土的一部份。當時教會公報的總編李嘉嵩牧師見證這是飛越一萬五千英里,世界最遠的出山(出葬)4

魏牧師對這位40多歲過世的師母這樣記載:「榮美與癌症搏鬥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,後來主把她接回天家。但是,神似乎建起了【橄欖山】來作她的紀念,顯明祂更高的道路。榮美不僅是我的好伴侶,更是事奉中極寶貴的一份子。她為學生舉行過好些查經班,帶領不少人信主。她又是優秀的輔導,凡是來找她的,都能從她得安慰,和智慧的勸勉」5

信心探原

不知是不是因為這一段時間的試煉及苦難,讓魏牧師不斷思索信心的功課。在〔校園雜誌〕發表關於信心的文章 6,後來於1983年9月集結成冊,出版了〔信心探源〕7

書中主要探討信心本質的多面性。雖然,主耶穌教導信心可以移山,彼得可以短暫行走在海面,病可以得醫治。但魏牧師認為需謹慎小心,不宜過度簡化〔只要信〕和〔信心的安息〕。信心的成長不是一蹴可幾,需要不斷連結於祂,消化並運用祂的話、命令和應許。

窄化〔信心的安息〕也容易導致消極、過度放鬆的生活態度。信心是靠著應許,且不斷爭戰得勝。在書中序言,他引用擔任草原聖經學院(Prairie Bible College)院長達五十年的麥斯威爾(L. E. Maxwell)的話:「基督徒生活最大的困難在於維持整體性的平衡」。

台中新的家庭

魏榮美師母離世後的二年間,他南北奔波。一方面任教於北部基督書院,一方面下台南監督橄欖山營地新的擴建工程。三個孩子都寄宿在台中馬禮遜宣教學校。

後來,他漸漸傾慕一位在北部幫忙校園團契的傑出女宣教士施福樂(Florence Shires)。1965兩人結婚,婚後搬到台中。神再賜給他們二個孩子。

魏牧師除了忙於事工,也深愛家庭。多年以後,鄉福同工私底下偷偷的問魏福樂師母:「如果要給魏爸爸打分數,您會打幾分?」她回說:「100分!魏爸爸很能體諒一個當後母的角色,時時給予支持……」100分差不多是接近完美。對一個全職服事的傳道人,有時會友打100分,家人卻打不及格。笑臉容易給會友,臭臉總是留給家人。至於魏牧師,生活上連他最親近,最了解他的人,都給予這樣的肯定。相信在看得到及看不到的地方,他表裡一致!

鄉村工作

進入70年代,學生工作慢慢有了基礎,魏牧師又看到台灣鄉村的需要。1971年暑假,他五十一歲,開始關注鄉村的佈道工作。當時主要同工有周神助牧師夫婦、饒孝柏牧師夫婦、巴柝聲牧師,還有陳宗清牧師……等。

魏牧師帶著對鄉村百姓的負擔,運用他在台中學生工作的網絡及資源,開始了【鄉村福音隊】。平時帶領台中地區的大專生,每星期有六個晚上,以十個禮拜的時間,去了台中縣海邊大甲鎮、外埔鄉、大安鄉所屬數十個村子。寒暑假則擴及全國的大專青年到鄉村傳福音。這一階段,以福音隊為主,採取逐家探訪和佈道會的型式 8

這樣進行了多年,有一天派了一位同工到各地拜訪福音隊曾經去過的鄉村教會,看看還有多少決志者留在教會。令人震驚的是,絕大多數的教會連一個也沒有。同工們好長一段時間才從震驚中恢復過來。魏牧師承認這是一個驚人的失敗!

失敗就需要檢討。檢討就會找出很多原因。是否大學生知識份子不適合鄉村福音工作?是否鄉村是福音硬土,不值得繼續投入?或者當地教會沒有負起跟進的責任,問題不在我們?……許多合理化的藉口可以脫身,逃出這個困難。但魏牧師心中往地極傳福音的異象沒有改變。而且相信若這是出於神,必然成就。

他在不屈不撓的意志中,思考並找出方向。於是改變策略,決定差派全職同工到沒有教會的鄉村長駐,建立教會。作法雖改變,但心志及標準沒有降低!1981年差派陳昌和牧師夫婦到屏東縣的滿州鄉設立第一個拓荒區。【鄉村福音隊】更名為【鄉村福音佈道團】,簡稱【鄉福】9。並把福音事工攔阻無法排除的原因指向〔屬靈的爭戰〕。一個宣教超過三十年,已經六十歲的宣教士開始專注這個層面。後來出版了《攻破堅固營壘》10

血淚的經歷

從書中的自序可以看出事工遭遇的困難,遠遠超出魏牧師原先的估計:「歷經二十年的血、汗及眼淚,備嘗多次的試驗及失敗,研讀多本的宣道手冊,參加無數的植堂研討會,但在黑暗、拜偶像的台灣鄉村中,宣揚神國度所努力的果子卻是寥寥無幾……當我們用盡了所知的方法及技術,不斷尋求主的幫助……我相信,現在的我們必然比剛開始這事工時要有智慧得多。」

所謂「比剛開始時有智慧得多」,是指對屬靈爭戰。對靈界,起初魏牧師沒有深刻的認知:「我一直知道撒旦的存在,在我們為鄉村福音工作禱告時,也會略略提到惡者,但我發現對屬靈的爭戰,幾乎亳無所知 !」11後來他從聖經看到靈界的真實!

除了四福音多處記載,使徒也有清楚描述:「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……他周流四方……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!」(徒十38)。「有人從保羅身上拿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,病就退了,惡鬼也出去了。…有幾個遊行各處、念咒趕鬼的猶太人,向那被惡鬼附的人擅自稱主耶穌的名,說:「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勒令你們出來!」。惡鬼回答他們說:「耶穌我認識,保羅我也知道。你們卻是誰呢?」惡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們身上,勝了其中二人,制伏他們,叫他們赤著身子受了傷,從那房子裡逃出去了」(十九12-16)。

我們有時在兩個極端。有的不相信有邪靈,對聖經中魔鬼的存在及工作僅是知識上的認知。受理性主義影響的人比較有這傾向。另一端,凡事泛靈化,什麼事都扯上邪靈,而且放大魔鬼的做為,好像比上帝還厲害。

當然,鄉村福音工作有很多層面要注意:尋找肯委身、能忍耐、有異象的工人。也要有更多的愛心進行社區事工,接觸人群。但認清:「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,乃是與那些執政的,掌權的,管轄這幽暗世界的,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」(弗六12)非常有必要。

《攻破堅固的營壘》這本書的出版,是魏牧師留給鄉村福音事工最寶貴的屬靈資產。目前鄉福的營會都列為指定閱讀。

成立差派團體

另外,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提及。在從學生轉向鄉村這個重要的過程中,魏牧師提到:「……主開始提醒我們,重新調整對宣教的注重。我們知道一位宣教士必須把普世宣教的異象植入門徒的心中,他的使命才算完成。不論建立教會或學生工作,他都需要讓別人看見大使命的異象,並且讓福音傳到地極。起初,我們碰到一個很大的障礙,就是:沒有一個本地人可以加入“宣教機構”!在美國,年輕人可以從一大堆的宣教團體裡面挑選……那麼,他們怎能考慮去從事海外宣教?但主向我們顯示,他們不必到海外。不錯,台灣的城市和鄉鎮大部份都已經有教會,但是許多村莊仍然沒有聽聞福音」12

當時離現在將近40年,環境已有很大的變化。但他的焦點從學生轉到鄉村,看重的還是要有人被差派出去,完成大使命。【鄉村福音隊】就是在進行這樣的差派事工。【鄉村福音佈道團】不能單定位在一般的福音機構。從屬靈的血統【鄉福】是一個本土的宣教差派團體。鄉福的同工要被差派出去,到需要福音的地方建立教會。

【鄉福】走到如今快三十個年頭,教會在不容易的環境成長,福音工作繼續推進,如根出於乾地。從開拓進入牧養,但不能忘記【鄉福】是一個差派的團體。

1991~1995

1991年我正式成為鄉福全職同工,魏牧師已經71歲了。他的體力和時間都不太允許投入第一線的事工。他們夫婦住在台中,鄉福每月一次的台南同工會都會開車過來。他身材高大,開著一部老舊福特小車子。我常想窄窄的座位怎放得下他長長的腿?

在同工會當中,雖是鄉福創辦人,除非很重要的事或同工主動徵詢,他很少發言,也不實際參與決策和執行。他像是一個令人信任的輔導、慈祥的牧者還有忠心代禱者。同工樂意找他咨詢,請他代禱。每一次的接觸,都從他得到滿滿的鼓勵。我想他十分清楚一個宣教士的角色、界線,福音事工至終要讓本地同工接棒!

1992年9月我進到神學院。聽說他原先很擔心我們夫婦上了台北,離開鄉福,轉赴其他工場。後來,聽到我們第一個孩子取名叫陳磬,他才放心!〔陳〕有一個東字邊,〔磬〕有一個石字底。磬是古代的樂器,用來讚美神。陳磬有東石兩字在裡頭。這個名字的屬靈意涵是:〔東石要成為讚美之地〕。

1995年夏天,我們從神學院畢業回到鄉福,魏牧師夫婦宣佈12月要退休回美國。他說:「亞拍拉罕75歲神呼召他離開家鄉,而我75歲要『退休』回家鄉。我在『退休』上加了引號,其實有兩個理由。第一,我不會停止工作,只不過是換了工作地點。第二,在聖經裡只有提到一種方式的退休,就是當我們完成了屬世的事後,被主召回天家與主同在。」

1995之後

他們回到美國,定居南加州的柑縣,住在有輪子可以用車子拖著走的房子。這一段時間,他們生活的細節我們不是那麼清楚,只有偶而路過洛杉磯,過去探望。知道他們仍然受邀到華人教會傳講宣教信息,協助推動宣教事工。

慢慢也聽到魏牧師體力無法負荷,不再答應講道的邀約。幾個月前,收到魏師母寄給鄉福同工的信:「……魏爸爸已住進療養院,……看來在八十九年之後,神給他的『聖殿』開始磨損了。感謝神,他頭腦和記性仍很清楚,靈裡美善。他雖處處需人照顧,但禱告生活依舊,是眾人的祝福……」。

三月下旬,聽到魏牧師病危,打了電話給魏師母。交談中,她言語充滿盼望,知道主接魏牧師去的日子近了。再一次說:「退休後,原以為會比較輕鬆。但仍然不斷爭戰!」

異象不死

我們深深感謝神把魏德凱牧師放在我們當中。雖直到天家,才能再見。但他的精神,屬靈生命的榜樣,一直像雲彩般的見證圍繞著我們。而鄉村福音的異象必然不斷的更新,傳承下去。不只在沒有教會的鄉鎮建立教會,而是教會要遍滿台灣的鄉鎮。神興起的人力和榮耀的工作,終將涓涓滴滴匯集成大江大河,源源流長!環境會變,人事會改,但異象不死!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1. 魏德凱,<起來接棒>,頁25~35,校園出版。
  2. 校園簡訊,第324期。
  3. 校園簡訊,第325期。
  4. 李嘉嵩,< 數念好人好事 世界最遠的出山 >《台灣教會公報》915號 1963年8月 p.10。
  5. 魏德凱,<起來接棒>,頁65,校園出版。
  6. A Tribute to Richard Webster, http://jali.net/richard/ p.5
  7. 魏德凱,<信心探原>,吳碧霜譯,校園出版。
  8. 孫以理、郭秀娟,<如根出於乾地-側寫鄉村福音佈道團>,校園雜誌。
  9. 鄉福網頁 http://www.vgm.org.tw/
  10. 魏德凱,< 攻破堅固的營壘 >,吳碧霜.黃勝美合譯,校園出版。
  11. 魏德凱,< 攻破堅固的營壘 >,吳碧霜.黃勝美合譯,14頁,校園出版。
  12. 魏德凱,< 起來接棒 >,頁68,校園出版。


【後記: 請觀看「來自鄉村的呼聲」,相信您對魏德凱牧師為台灣鄉村的奉獻會有更深的領受。】



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