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福首頁
304期 >
2013年4月
民間信仰未來可能的轉變
      陳文逸
 

神祇有沒有救起來?

三月26日高雄一間媽祖廟到嘉義縣朴子配天宮進香。當晚高雄的神轎借住配天宮一晚。深夜,屬高雄廟宇且俗稱【香擔】的廟型小木箱,燃燒的香末掉到木頭桌上,起火燃燒,一發不可收拾。據說,列為三級古蹟的配天宮燒得焦黑,損失慘重。那幾日地方上到處有人談論此事,在一家商店我親耳聽到有人問:「他們的神(高雄)燒掉了,不知我們的神(朴子)有沒有救起來!」。有人氣憤憤想從法律途徑尋求賠償!也有人質疑朴子媽祖怎能告高雄的媽祖,這位媽祖怎麼向那位媽祖要求賠償?

從【我們的神有沒有救起來?】就顯示問題背後,對神祗本體認知的模糊。如果媽祖神像真在火勢中化為灰燼,大家也不會天真到以為神像沒有救到,媽祖就永遠完了,不會再對她膜拜!沒有被救起來,還是照樣拜。神需要人去救,這樣的神是人創造出來的!


以人為本的信仰

從本質上,民間信仰以人為本。拜拜就是為了身體健康,投資可以賺錢,有求必應……。沒有終極關懷,不探討生命永恆的意義,不會為事不關已的事祈福,一切都圍繞在個人切身的利益。因此,它是一種以利益關係為導向的信仰:那一間廟比較靈驗,人就往那裡跑。那一間可能有效,就吸引更多的人。

以神為本的信仰,從啟示來理解信仰。但,民間信仰以人為本,除了注重自身的利益,也隨已意理解及發展信仰內涵。燒紙錢,為讓陰間的人有足夠的鈔票。照邏輯,現代要燒信用卡,額度愈高愈好;有些王船祭,把真實的電視、冰箱和紙船一起燒掉,讓海上巡航保守漁民的神祉,有足夠新鮮的食物及現代娛樂。若需要娛樂,要燒平板電腦、iPhone之類產品,功能更強大,免得無聊。


改變不可避免

民間信仰是人照自己的需要投射出來的信仰內涵,加上沒有經典,也就沒有不能改變的核心要素。它像液體,在社會變遷的容器中,內涵和容貌不斷的改變。改變不是一朝一夕,但改變不可避免!

近年,廟會較少看到乩童拿著刀,血淋淋的砍自己;像特技般的〔過火〕場面,不多見;喝香爐灰燼摻成的符水改運,不若往常;地方政治人物為了澄清指控,在廟裡拿刀斬雞頭發誓的激情演出,一年比一年少了;廟會拜拜的流水席,不如以往興盛;為了配合更多人參與,進香及廟會活動愈來愈多改在週末。參與抬轎遊行的人口,由過往的青、壯年為主,降為以少年為主。

隨著社會結構改變,人口外移,教育提升,網路普及,資訊的流通,廟會不像以往在傳統社群中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。現代人吃得太多,流水席自然不那麼吸引人。斬雞頭、喝符水,迷信的成份不符現代社會觀感。老一輩的人體力漸漸衰弱,青、壯人口又不多,自然退而求其次找更年少的人抬轎。未來廟會的神轎若要出巡,不是加裝輪子,就是要改成輕便型。若一定要維持早期的規格、陣仗,可能就要付費請外勞抬,不然沒有那麼多的力氣!大量的燃燒需要砍伐樹木作成的金紙,造成空氣污染,間接直接影響溫室效應,這些都不符時代潮流,必然會慢慢改變!


文化功能提升,信仰成份減少

雖然民間信仰迷信的成份減少,但為了保持它的影響力,維持它的舞台,更與文化及觀光休閒結合。信仰的功能被稀釋,但文化層面的濃度增加。進到廟裡點一柱香,期待有求必應;抽一張籤,靜候好運實現;喝一碗符水,有神力添身的冀求,不若以往濃厚。而各地王船祭、搶孤活動、電音三太子……,許多原先都是廟會活動,紛紛化身為文化節慶!

迷信、怪力亂神,不容易被當成正面的教育材料。但披上文化素材的外衣,就會是正當且重要的內容。廟宇一旦變成古蹟文物,名正言順就成為文化資產,自然成為觀光景點。廟會活動如果變成文化活動,就可以登堂入室。信仰的功能有減少現象,但文化層面的認同有提升。


民間信仰可能的演變

因民間信仰缺乏不能改變的核心因素,隨著社會變遷一定會改變。社會變遷的速度,差不多就是民間信仰改變的速度。未來可能會有幾種情形。首先,信仰的成份逐漸減少、稀薄,直到有一天信仰的功能,完全被文化功能取代。信仰曾經活躍,長久演變後成為化石,在稱為【文化】的陳列館展示。但,這種可能比較低!信仰的功能,是民間信仰之所以稱為信仰的重要成份。信仰成份雖逐漸降低,不容易完全蒸發。

再來,高度理性的文明社會,不容易成為迷信的溫床。不符社會潮流的民間信仰內涵會逐漸被淘汰,但仍有部份會被保留下來。文化的功能為主,靈驗部份轉為低調。二個面孔並存,主要臉孔叫【文化節慶】,副臉叫【民間信仰】。

第三,二種臉孔,先以有利的那個面貌呈現,另一種不討好的臉孔先隱藏起來。或許在某種社會文化土壤中,那張隱藏的臉又可以重新顯露,信仰的功能又重新活躍。


基督徒活出真實見證

雖然民間信仰,信仰的功能在減少、稀釋,但每年媽祖生日的廟會活動,依然鑼鼓喧天。主耶穌說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。」(約翰福音十四6); 「天地都廢去了,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,都要成全。」(馬太五18);「天地要廢去,我的話卻不能廢去。」(馬太二十四35)。對福音而言,真理就是真理。民間信仰在文化活動中爭取到的社會認同,至終還是不敵真理的見證。但真理的見證不會憑空而降,需要透過基督徒活出真實的信仰,在灣曲悖逆的世代成為明光照耀。活出真實的見證,是文化使命,也是福音使命!

(本文曾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)


=== 請告訴我們您對本文讀後的回應 ===
Go Top